在未成年人成长中,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坚实的后盾。然而现实中,部分家庭因监护缺位、教育失当等问题,未能为孩子筑牢成长防线,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罪错之路。7月28日,四部门联合发布的第四批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典型案例,无疑为摆脱这一困境提供了有力的指引与借鉴。
解决问题,首先要追根溯源。观察这批典型案例不难发现,28名涉案未成年人均涉及犯罪,背后几乎都指向家庭监护的共性问题:有的家长疏于陪伴导致孩子情感缺失,有的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引发逆反,有的对网络沉迷放任不管埋下隐患。正是针对这些“病灶”,检察机关联合妇联、关工委等力量,将家庭教育指导精准嵌入案件办理全过程,既聚焦罪错未成年人的行为矫治,更直击家长监护能力的短板。这种双向发力的精准介入,从家庭根源上化解教养困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建“防护网”。
对罪错未成年人而言,司法惩戒并非终点。当家庭重新注入温暖,家长掌握科学教养方法,孩子们的人生轨迹便能逐步修正。这些案例中,有的通过制定家庭用网公约帮孩子戒除网瘾,有的靠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重拾归属感,有的以强化监护责任让家长成为帮教“主力军”。这些实践证明,家庭教育指导不仅能重塑家庭关系,更能为罪错未成年人点亮回归正轨的希望,让他们在关爱与引导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些案例的意义远不止于个案的圆满解决,更在于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构建了可复制的制度框架。一方面,各地通过个案探索形成标准化流程——从监护状况评估、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到联合多部门跟踪帮教,为同类案件处理提供了“操作手册”。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与妇联、学校等建立的长效协作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让家庭教育指导从“一次性干预”变为“持续性陪伴”,确保监护改进措施落地见效。这种制度创新,让“家力量”在未成年人保护中持续发力。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深化拓展,对于罪错未成年人是保护,是纠正,更是引导。有助于保护孩子免受监护缺失的二次伤害,纠正偏离的行为认知,引导家庭回归育人初心。期待这些实践经验能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孩子成长的沃土,让每一名罪错未成年人都能在家庭与社会的关爱中,重新踏上向阳而生的道路。(韩亚聪)
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