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年里,建筑行业的企业数量预估会比2020年降低大概七成,这是我的预测。
在这场行业“大变动”的背后有几个重要原因值得我们好好想想。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忧虑,而是在多种压力相互交织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必定趋势。
1.房地产投资大幅收缩,市场“饭碗”变小建筑业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可说房地产投资大致上便是建筑业的“关键支撑力量”。一旦这“关键支撑”出现缩减,建筑企业便有可能会遭遇“无从下手”的困境。
根据最新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4年,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从约14.14万亿元,下降到2024年的约10.03万亿元,累计的降幅,近乎30%。
这好比原本十分丰盛的餐桌,突然间却只剩下了半盘菜,不过围坐的“食客”也就是建筑公司),却依旧还是众多。
市场僧多粥少,竞争必然白热化,许多企业,只能饿着肚子,甚至被迫,退出市场。
2.企业重组多为“止痛药”,难以根治行业病症在行业下行期,不少陷入困境的建筑企业,为了“续命”纷纷寻求重组、合并或引入外部资本。
展开剩余78%不过这种做法,更多就像给那得了重病的病人,打上一针止痛剂,暂时地缓解了病痛,却没能从根本上医治病灶。
例如曾被恒大拖欠了数十亿元工程款,从而陷入困境的南通某建筑巨头,尽管通过破产重整这一方式保留了其核心经营团队,试图“从烈火中获得新生”。
但重组之后,这家公司面临着这样的窘境,资质降级(很难再达到特级资质),以及业绩清零。
由于缺乏新的大型项目,公司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即便保留了骨架,也难以接到新的“活儿”。
这种“狗尾续貂”般的重组,虽在名义上得以存活,不过实际上其意义却并非重大,最终依旧难以避免被市场所边缘化的命运。
这说明一旦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资金链断裂,亏损累积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止痛药”终将会失效,企业依旧将走向破产或退出。
3.恶性竞争让正常经营企业难以生存当前建筑市场存在一个令人担忧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市场上出现大量以“负利润”抢项目的企业,
它们宁愿亏本,也要保持项目运行,以避免因停工而引爆,更大规模的债务危机。
这种“饮鸩止渴”般的行为,让那些正常经营着、合理进行报价的建筑公司,反而变得举步维艰,难以凭借正常的投标去承接项目。
比如在一些地方的招投标进程当中,甚至出现了工程款报价相较于成本价而言更低这种极端的案例。
长此以往,这些负利润企业,它们的债务负担只会更加沉重,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就像悬挂在头顶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在几年之内,“暴雷”而倒闭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这不仅加剧了,行业的风险,也扰乱了,市场的秩序,挤压了健康企业的生存空间。
4.行业集中度提升,巨头吞噬中小企业生存空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行业的“马太效应”,越发地明显了。
头部央企与国企凭借它们那丰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优势以及强悍的管理能力,就好似海洋之中的巨大鲸鱼一般,不停地攫取着市场份额。
例如2024年1-11月全国建筑企业的破产重整数量约2400多家,而2023年已近2300家,两年合计近5000家。
这些破产企业中,不乏曾经的特级企业和地方龙头。
这个时候,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从而实现规模的扩张。例如在2024年,水泥行业的并购规模,有了大幅的提升,所涉及的金额,达到了64.25亿元,相较于去年,增加了80.17%。
这种趋势,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地压缩,许多只能选择,被兼并、转型或直接退出市场,从而推动了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导致企业总量,显著地减少。
5.资金链紧张如悬崖边的钢丝,稍有不慎即断裂建筑行业,本质上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普遍存在着,项目垫资大,回款周期长等特点,企业对现金流的依赖性极高,现金流管理能力,成为生死存亡的关键。
在当前房地产以及基建投资放缓的这一大背景之下,建筑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链方面的风险,大幅度地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许多项目,回款困难,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这使得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巨大。
国家对企业现金流管理与债务风险防范的要求愈加严格,一些企业,因现金流断裂,从而陷入困境,甚至直接走向破产。2024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表明,全国31个地区的建筑业从业人员,呈下降态势,其中四川省降幅最为显著,下滑了18.19%此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内企业收缩规模以及人员流失的实际状况。
根据上面的内容,结论就是:建筑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结构调整和洗牌。
这就像一场,席卷行业的风暴,只有那些,拥有坚实基础、良好资金管理、持续创新能力,和更强适应力的企业,才能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
未来三年,建筑行业的格局将被重新定义,留下来的企业,必定是更为强大、更为专业、更具竞争能力的“常青树”。
这场洗牌,虽然残酷,但是也孕育着,行业转型升级的新生。
发布于:上海市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